瓷都景德镇深刻影响世界瓷器生产。不过,瓷都何以为瓷都,制瓷生产与城市营造如何在此交织相融?一部实物印证的千年历史,还埋藏在景德镇的地下。最近对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的新一轮大规模发掘,带来许多引人遐思的信息。
迎来系统性考古发掘
在景德镇的地下,古代窑业生产留下的厚达10余米的堆积物,承载着这座城市的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
原料片区遗址出土的一块试料块
14个遗址点、2275平方米的发掘面积……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在景德镇开展系统性考古发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介绍,此次联合考古工作填补了许多空白,极大丰富了人们对景德镇“何以瓷都”的认识。
具体而言,清代设于景德镇的御窑厂,此次考古中其四至重见天日,围墙的完整结构得以揭露;早至明代永乐时期的大规模制泥遗迹和龙缸窑,也多有发现;落马桥遗址发现的民窑遗址包含元代晚期建筑,其后历代皆有遗迹,是一处重要的古今沿用型窑址;在镇区观音阁发现的完整作坊,证实了镇区两宋时就已有较为密集的制瓷作坊。
聚焦全产业链
“不再着眼于单一窑址、出土瓷器,而是聚焦景德镇制瓷业的全产业链。”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翁彦俊这样说明此次联合考古发掘最大的不同。此次考古对原料产区和燃料产区的发掘,是景德镇地区相关遗存的首次科学考古工作。
距离市区约50公里的浮梁县高岭山,花岗岩风化形成的高岭土资源丰富,一条长约7公里的古道蜿蜒在山林中,沿途能看到大小不一、内壁以砾石砌筑的长方形土坑。
“这些土坑就是古代矿工加工高岭土留下的淘洗池。”该发掘点负责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兆云说。
清代《陶冶图说》绘有“采石制泥”的景象,但具体怎么采石并不清楚。新探明的一些遗迹显示,高岭土的选矿加工模式是先洞探再露天坑采,不同地点轮换作业。一块写着“白土”字样的试料块成为高岭山矿采与镇区瓷业生产紧密相连的物证。李兆云推测,这是矿主给买家选货用的样品,属于早期的商业广告行为。
润白质坚的高岭土为瓷业生产提供了最重要的原料,周边山林盛产的松柴则为千年窑火提供了廉价燃料。建溪河流域作为景德镇窑柴的重要产区,首次发掘也带来惊喜。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建溪码头和樟村坞码头的发掘,揭示了码头的建筑结构。“窑柴供应地的扩大,实证明清以来景德镇瓷业的持续兴盛。”李兆云说。
一窥全球瓷都
实际上,瓷都景德镇数百年前就已是全球化贸易中的陶瓷重镇。
象征海洋文化的天后宫,在这个不沿边不沿海的地区出现,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丁雨颇为兴奋。他说,过去认为天后宫遗址始建于康熙年间,此次发掘证明其建设历史可以前推到明万历时期,恰好与隆庆开海及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兴起相吻合。“这也是新航路开通后,福建商人来到景德镇参与瓷器全球贸易活动的实证。”
类似的遗址点还有清真寺,出土了阿拉伯幻方瓷、藩王用器、官搭民烧瓷器、道教用瓷、外销瓷等物品。“这表明这里从南宋晚期以来一直有瓷业生产,产品流向丰富、消费人群广泛。”秦大树说。
多元的信仰空间,是早期“景漂”留下的精神印记,共同见证了“千年瓷都”的全球化底色,也体现了这座手工业城市独有的精神特质。正如联合考古发掘总协调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所言,景德镇正是因包容而发展成为瓷都,其生产技术和产品也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并引领时代。
来源 《半月谈》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