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古陶瓷爱好者提供上手观摩学习的平台,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秉承让“文物活起来”,践行“无边界博物馆”的理念,将向公众开放古陶瓷基因库标本研究室,本次精心挑选多件御窑厂遗址出土永宣时期青花瓷标本,这些瓷片标本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平、更是历史的见证,邀请大家近距离感受古陶瓷的工艺特点,探讨古陶瓷的无穷魅力。
明代永宣两朝共32年,瓷器烧造数量巨大。这时期的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迎来一个黄金时代。明代的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尤其是永乐、宣德两个朝代工艺和审美水平突出,也最具有代表性。永乐时期青花瓷产量剧增,其制品无论是胎釉还是彩饰均无以伦比,永乐青花之色调深蓝且有晕散,青花的装饰趋于疏朗清丽且题材更加丰富。
永乐青花瓷器型有碗、盘、靶盏等类。创新品种有双耳三足大香炉、八棱烛台、梵文大勺、笔盒、带盖瓷豆、深腹平底洗、花浇和筒形器座(又称无档尊)等,均为永乐罕见的创新之作。永乐使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器物的主题纹样大多以缠枝四季花(梅花、牡丹、莲花、菊花)和瑞果纹为主,并以蕉叶、如意云、回纹、波涛等为辅纹,亦有少数龙、凤纹、花鸟纹及人物图案。永乐青花传承了中国画的传统,有些青花构图形式成了后世的范本。永乐青花的绘制方法开始用双勾填色,这种方式会让瓷器表面出现深浅不一的笔触。而宣德青花的图案使用的是平涂的方式,坯体上留有大量的笔触。
宣德青花色泽既有永乐青花的深厚浓丽,又有成化青花的清新淡雅,二者相映成趣,形成一种别有韵味的色调。历来有两种说法,宣德青花使用的青料是郑和出使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所谓“苏麻离青”或进口料和国产青料掺和使用的产物,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根据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提供的8块典型宣德青花瓷片测试结果,宣德青花所用的青花料是一种低铁高锰的国产料。这一结论与近年在珠山明御厂宣德地层出土的一块青花书“乐一号”“乐三号”铭青花试料盘可相印证。该盘青花色调淡雅,所谓“乐一号”“乐三号”很可能就是乐平青料(即文献记载的所谓陂塘青或平等青)。据测试分析,由于宣德青料中减少了钴铁着色而增加了钴锰着色,故形成纯正蓝色中“略带紫色调”,这就是宣德青花既不同于前朝而又胜于前朝,以及有别于后世青花的真正原因。宣德器型也多延用永乐形制,差异不大,故有“永宣不分”之说。
纵观永宣时期青花瓷的造型基本差异不大,永宣青花在与伊斯兰文化的相互交融中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当时郑和七下西洋带去这个时代的器物,而青花的装饰效果深受帖木耳帝国和伊斯兰世界的欢迎,所以明永宣两朝为适应出口在瓷器上采用了大量的伊斯兰风格的造型与纹样,这类装饰风格的器物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得到了印证。
活动时间
2024年7月18日(周四)
中午13:00-14:00
活动地点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古陶瓷基因库标本研究室
活动主题
明永宣官窑青花瓷器鉴赏
活动主讲人
李子嵬(文博副研究馆员)
预约人数
限定10人(按报名顺序取前10位,以短信通知为准)
预约方式
请扫下方二维码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