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 青花天马纹卧足碗
“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款
口径:12.3cm
足径:6.3cm
高:6.4cm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该器口微撇,弧腹,卧足。通体施釉,青花装饰,内、外壁近口沿处及外壁近足处均绘弦纹两道;碗心绘海浪纹;外壁腹部绘有四只天马并间隔祥云四朵,天马均两膊生焰,奔逐、遨游于海天之间,或目视前方或回首顾盼,有陆游诗中所谓“快哉天马不可羁”之势。其下饰一周海浪纹。碗底书青花双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该器造型精巧圆润,胎骨致密轻薄,釉色清亮莹润,青花发色淡雅,有成化官窑后期青花瓷器之典型特征。与此同类器型传世品有绘伊斯兰花纹、勾莲纹、海石榴纹等。
该器主题纹饰为天马纹,为成化窑典型纹样,其源自永宣,大量流行于正统至天顺时期,成化之前,御窑瓷器上一般将天马与麒麟、鱼、狮、龙、象、鹿、犬、龟、螺、虾等瑞兽一并装饰,也有将天马、海象、麒麟诸瑞兽提取组合装饰;而成化官窑单独绘制天马纹装饰器物,极为罕见,如斗彩天马纹天字盖罐。
天马纹的出现,与我国古代缺乏良马有关。汉代以来,出于边防等需要,中原王朝形成了对宝马良驹的渴求与崇敬,汉乐府《郊祀歌》中有:“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等语,将外国进献“天马”看作国祚兴盛、威服四方之象征。永乐十三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船队归国,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群臣皆以之为祥瑞。而明正统时期,由于当时天灾人祸,官窑瓷器中海怪瑞兽纹十分盛行,可能与此时期社会政治以及灾异有关,天马作为瑞兽之一,寓意更加丰富。据明王圻《三才图绘•鸟兽卷•三十四》中天马图,其释文谓:“天马,马成山兽,状如白犬,黑头,见人则飞,不由翅翼,名曰天马,其鸣自呼,见则丰穰”。由此可见,此时的天马纹当寓有四海升平、五谷丰登之意。成化官窑瓷器中所饰天马纹,似为正统官窑之余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