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综合咨讯
综1
Information
感谢您的来到并了解我们!
学术研讨 | 明清时期外销瓷的贸易模式
发布日期:2024-07-09

摘要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方婷婷 徐小娇•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国外销瓷的订制模式到了明清时期进入了大爆发期,同时也开辟了中国与欧洲互通贸易的途径,第一批欧洲人远渡重洋抵达中国,开始向当地商家订制瓷器。此时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及其商贸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外销瓷的市场从中东、西亚地区,逐步转移到了欧洲。瓷器贸易之间互通交流的方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

关键字:明清、外销瓷、贸易模式

一、概述

明清时期是中国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业达到了鼎峰。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明确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有力的促进了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的29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途经东南亚和南亚,到达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东非等地区,进一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与各国之间互赠礼物的同时,瓷器自然是最受欢迎的。明中期以后,许多外国商人来华订购大量的瓷器。此时瓷器的外销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洪武时期至宣德八年,第二阶段是宣德八年之后到隆庆元年,第三阶段是隆庆开禁之后到明朝灭亡 [1]。

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制瓷工匠们不断提高制瓷工艺,改进窑炉结构,生产了许多精美的外销瓷器。外销瓷的生产不再以中国人的审美为标准,主要受瓷器输出国的影响而变化。明清时期外销瓷的种类仍以青花瓷为主,到了清代各种彩瓷也受到追捧。这时期订制外销瓷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早期定制、餐桌器具、瓷器厅室。

在装饰纹样上除延用中国传统装饰题材外,还出现了大量以西洋题材为装饰风格,类似于希腊的神话故事、圣经故事、郁金香、玫瑰花等。在绘画手法上也开始借鉴西洋绘画技法,从画面的色调上做了层次处理,从人物的结构上按比例来绘画。

随着全球贸易的开展,明代早期外销瓷的器型虽然以本土类型为主流,但其中也逐渐出现西方元素,使用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中东地区的外销贸易选择尺寸大的碗和果盘,这也是与他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大家围坐在一起共进一道菜。也有的是用来盛放水果,像瓶、罐、执壶和镂雕划花器座,这类器形一般在中国用作酒具,但外销到中东地区后被他们用做进餐时盛放洗手水的容器。

清雍正粉彩描金人物纹盘,口长37.4厘米,口宽29厘米,底长26 厘米,底宽16.4厘米,高6.6厘米,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倭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口沿以青花绘几何纹饰,并以粉彩绘折枝花卉纹四朵。盘心彩绘庭院人物纹,笔触细腻。器物造型规整,发色艳丽。(如下图)

 

清雍正 粉彩描金人物纹盘(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清乾隆粉彩人物纹盘,口长37.4厘米,口宽29,底长26厘米,底宽16.4厘米,高6.6厘米,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倭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口沿以青花绘几何纹饰,并以粉彩绘折枝花卉纹四朵。盘心彩绘庭院人物纹,笔触细腻。器物造型规整,发色艳丽,纹饰风格迎合了欧洲市场的需要,是当时专门为适应欧洲市场对中国瓷器需要而特制的外销瓷。(如下图)

 

清乾隆 粉彩人物纹盘(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清乾隆青花粉彩人物纹马克杯,口径10.9厘米,底径10.5厘米,高13.2厘米,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收藏。柄以螭龙纹装饰,外壁为青花地花形开光,开光内绘庭院人物纹。柄左右对称各排列两组小形开光。此器运用多个开光构图,是外销瓷器常用的构图方法之一。马克杯是专门为欧洲市场定制的外销瓷器。(如下图)

 

   

清乾隆 青花粉彩人物纹马克杯(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二、克拉克瓷的定制

嘉靖年间,欧洲人开始来华进行瓷器贸易,并有了欧洲式样或者伊斯兰式样的定制外销瓷,这一时期外销瓷的定制贸易达到新的高度。万历时期外销瓷的构图技法开始转变,受西方构图风格和图案结构出现了一些崭新的构图样式,如克拉克瓷。它被外销到欧洲以至世界,掀起瓷器热潮。克拉克是源于1602年荷兰人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一条葡萄牙克拉克(carraca,英语拼写Carack,荷兰人写成Kraak)帆船,船上装有10万余件明万历时期的青花瓷,160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由于此类青花瓷器有其特有的开光构图形式,风格特征明显。宽边,薄胎,圆口或者葵花口,形似一朵盛开的芙蓉花,盘、碗的口沿绘分格或圆形开光,其中有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2]故欧洲瓷学界将这类风格相近的青花瓷统称之为“克拉克瓷”。日本学界则将此类风格的瓷器称之为“芙蓉手”。我国学界则根据欧洲人的称呼为“克拉克瓷”。

 

    

明末清初 青花克拉克瓷碗                                                                                     明万历 青花花卉博古纹盘

(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明青花 开光双鹿纹盘明万历                                                                                  青花花卉博古瑞兽纹葫芦瓶

              高3.3CM ,足径12CM                                                                                 (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新加坡收藏家协会收藏)                                                                                                                            

 

克拉克瓷器的外销造型主要有碗、盘、军持、瓶等, 以碗和盘类居多。冯先铭先生曾经说过:“克拉克瓷器的传世品主要收藏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博物馆、私人收藏家以及古董商店手中, 日本、肯尼亚等一些国家亦有收藏。”并对克拉克瓷器的创烧年代判定为:“目前一般认为克拉克瓷器为明代万历年间烧制的外销瓷,也不排除在清代初期有少量克拉克瓷器的可能性。”[3]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提到:“洋器, 专售外洋者. 商多粤东人, 贩去与洋鬼子载市, 式多奇巧, 几无定样.”[4]克拉克瓷器一般由市场定制,而这类瓷器是不在中国内地销售的,此类瓷器的制作要适应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其工艺特色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的,既有传统的中国风,又有西洋韵味。克拉克瓷特有的艺术价值、功能特点和装饰的多样性,既接受了西洋文化的洗礼也保留了中国传统特色,具有时代特征,这不仅在碗的功能上得到发挥,而且在克拉克瓷的纹饰上也得到体现。早期的克拉克瓷在欧洲作为陈设器摆放的较多,到了17世纪由于出口量大,也被用作实用器皿。克拉克瓷作为陈设器摆放在贵族家庭最显眼的位置,甚至在器身用金银来装饰,突显它的珍贵,使其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得到升华。克拉克瓷的纹饰受宗教文化、民俗精神、历史文化等艺术价值的融合,形成独具一格的开光装饰,它像一个的窗户,通过窗户让西方人民了解中国文化,也让中国的制瓷工匠了解西方流行文化的元素,比如:郁金香等。

         

明万历青花缠枝花卉纹军持                                                                        明万历青花凤穿花纹军持                                                                             清康熙 青花缠枝莲纹军持 

                        口径3.2CM, 高7CM , 足径8.8CM                                                            口径3.8CM ,高20.5CM ,足径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新加坡收藏家协会收藏)                                                                       (新加坡收藏家协会收藏)                                                                                                                     

 

欧洲人对瓷器的迷恋也在当时的静物画中得以体现,16世纪之后荷兰是欧洲最富裕的国家,17世纪的荷兰静物画中以写实的手法,细腻描绘,常把富有光泽,色彩艳丽,蓝白对比强烈的瓷器入画,不仅使得画面色彩协调,坚硬的瓷器与水果搭配,提供了别样的视觉享受。如1640年荷兰画家雅各布·范·胡尔斯顿的油画,画中醒目的描绘当时荷兰人生活的场景,还有其他画家对当时荷兰人的生活饮食习惯的表达,这也看出当时中国瓷器在荷兰生活中的地位。远渡重洋的中国瓷器,西式的派、面包、黄油、奶酪、水果等搭配在一起,体现了十七世纪荷兰人生活的餐桌风景,这也是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如下图)

 

油画中的克拉克瓷器 (私人收藏)'

 

三、特别订单——纹章瓷

从万历时期开始,西方人设计的纹饰绘制在瓷器上,已经越来越风靡,同时也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大量西洋题材和纹饰被运用到瓷器装饰上,有欧洲人喜欢的玫瑰花、郁金香和山楂花等纹饰,还有希腊神话故事、圣经故事等内容的纹样。中国外销瓷也开始借鉴西洋绘画技法,在画面的色调和空间效果等方面有了相当大的进步[5]。纹章瓷属于定烧瓷,即由中国工匠按照欧洲商人提供的种类、造型、样式、纹饰、工期等彩绘烧制而成,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因其绘有欧洲等地皇家、贵族、团体、都市的纹章而得名。纹章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骑士被层层盔甲包裹,为了区分敌我关系,装饰在骑士的盔甲或者盾牌上的特殊图案来表明身份。但是这种战场上的盔甲并不适用于实战,但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被欧洲贵族所使用。从13世纪起,为了避免纹章雷同,欧洲各国政府开始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纹章进行管理、登记保存和监督。纹章就作为个人、家族、军队、机关团体乃至公司企业的世袭或继承的标识物。

 

清康熙 青花五彩描金阿姆斯特丹纹章图盘(荷兰国立博物馆收藏)

 

纹章瓷始于16世纪,主要以纹章图案为主题纹饰,彰显了个人身份和财富,只有在中国定制才能被使用,这也是垄断产业。其定制方法是来样加工,而这些特别的订单,是欧洲纹章艺术与中国制造相结合的产物,也是17-18世纪风靡欧洲的一张名片。它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制瓷的工艺特点,又体现了精美典雅的欧洲风情。纹章瓷作为欧洲贵族荣耀与身份的象征,迎合了欧洲上层社会彰显身份和地位的需求。

 

清乾隆 粉彩描金波尔堡家族纹章图盘(荷兰国立博物馆)

 

17世纪是荷兰人与中国人进行瓷器贸易的高峰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开始在澳门设点,并于17世纪中期占领了台湾,有了稳定的贸易据点。同时这期间中国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官窑也逐渐的衰败,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狂热喜欢。随着国外订货量加大,质量要求也越来越精美,以至于大量的官窑匠人转向民窑,这一时期民窑的生产质量不逊于官窑。

 

清乾隆 粉彩描金波尔堡家族纹章图盘 (荷兰国立博物馆)

 

来华定制瓷器最初是贵族们的专利,后来随着中国瓷器在国外越来越受欢迎,有大量的客户将订单需求与东印度公司的船长及其代理进行洽谈,而其中很多客户大都提供详细的贸易清单、家族徽章或者设计图纸等内容,由船长或者船员带到中国来交给中国的买办,然后再由买办送到景德镇定制,这样周转的时间大概需要三年左右。对纹章瓷的了解首先要先查纹章相对应的家族背景,然后再查订购和运输过程中的相关资料。18世纪初,东印度公司规定从船长到船员可自行购买或者携带一定份额的货物回国销售。这样一来,受纹章瓷的利润的刺激,很多船员为自己或者亲友订购纹章瓷,以满足需求。

 

清乾隆 粉彩描金波尔堡家族纹章图盘 (荷兰国立博物馆)

 

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为了开发中国瓷器贸易,使之迎合欧洲市场,逐步把瓷器的式样和纹饰改造成西方的装饰风格特点。荷兰是第一个主动设计、开发中国瓷器的国家。[6]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加强了对华贸易合作,便开始向中国订购瓷器。受利润的刺激,之后的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像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也在中国定制外销瓷器,逐步把瓷器的基本式样和装饰纹饰改造成西洋风格。

 

四、东印度公司和外销瓷的关系

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抵达中国。1557年葡萄牙人最早在澳门与中国建立长久的对华贸易关系。1602年葡萄牙商船“San Jago”号就曾满载瓷器返回欧洲,里斯出现了很多经营瓷器的商店,里斯也成为了欧洲瓷器贸易的中心。为了满足里斯市场的瓷器贸易需求。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已经采用订货的方式在中国景德镇订购瓷器。西班牙人不甘心整个亚洲的市场被葡萄牙人垄断,随后西班牙人每年都有30-40艘装满中国瓷器的商船运送欧洲。

 

葡萄牙和西班牙贸易线路图'


葡萄牙和西班牙商船

 

1600年成立的伦敦东印度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亚洲地区最有势力的欧洲贸易机构,它是伦敦商人与东印度贸易的专署公司。起初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十分之一,受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极为缓慢。随着英国在印度势力的大增,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与荷兰及其他欧洲国家在亚洲的势力相匹敌。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建立常驻商馆,由此正式参与了对华贸易。至18世纪末,英国来华贸易船只的总数已经超过其他各国的总和。

1664年第一家法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了,随后的几十年里经过重组和重建,从1730年到1763年,终于成为一家更为稳定且经营良好的公司,足以和荷兰、英国两家东印度公司抗衡。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来临,它始终没有像这两家公司一样成功,最终在1769年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

1571年荷兰人开始在东南亚马尼拉势力逐渐增强,凭借着航海技术和自由贸易的方式,荷兰人成功侵占了中国的市场。荷兰在1602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在整个17和18世纪的东亚贸易中都扮演了核心角色,主要负责海上贸易和西方殖民者的海上霸权,当时的荷兰也成为了对华瓷器自由贸易中最大的国家,并把当时欧洲最流行、最畅销的纹饰和造型等文化带到中国,景德镇的瓷工们根据他们的需要设计出符合欧洲人审美的瓷器。绝大多数的荷兰订单都是来自对华贸易的有关官员或者富人们。同年,在荷兰人截获的一艘“圣地亚哥”号商船中,就发现了14包从中国运来的克拉克瓷碗。1604年,“卡德里纳”号,它装载着数不清的克拉克瓷器,当时的人们为拥有一件克拉克瓷器而感到骄傲,这批瓷器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拍卖,产生了巨大的收益,受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欧洲市场供给的需求量大增。

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载,在1610年的7月,载运了9227件瓷器商船运送到了荷兰,1612年又运送了38641件的瓷器到荷兰,1614年瓷器的数量攀升到69057件,1636年为259380件,1637年是210000件,1639年达到366000件。荷兰在1619年的巴达维亚建立殖民地,把它作为对华贸易的据点,1624年,荷兰侵占了台湾后,把瓷器贩卖到了日本和世界各地。在荷兰的沉船打捞过程中就发现许多外销瓷,这些打捞出水的瓷器就成为研究外销瓷的重要资料。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方贸易中取得了比葡萄牙更大的成就,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采用了股份公司的经营方式。以参股的方式扩大资金来源,从而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利润比例。1685年清政府宣布外国船只可以开入中国沿海各港口进行贸易,1699年广州正式恢复对外开放,各国船只纷纷进入广州,这也预示着瓷器贸易的多元化,不再是荷兰人一家独大的局面。尤其是在面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竞争和葡萄牙人对于荷兰商业活动的不断破坏,使荷兰人在与中国人的直接贸易中蒙受巨大的损失,从而也加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衰弱。

明代中后期开放海禁,由于东印度公司等欧洲商船频繁来华贸易。[7]使得明末清初这一阶段成为海外贸易最为活跃的时期,欧洲商船竞相来华贸易,瓷器的出口量剧增,出现了新的销售形式---订制瓷,随后瓷器的外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直到清代中期,欧美商船的海外贸易仍较为发达。其后,随着德国、法国等欧洲瓷器的烧制成功,贸易制度的变化,中国瓷器的外销逐渐走向衰落。

五、小结

明清外销瓷作为中外贸易中的一种商品,是中西方交流的产物,凝聚了古代制瓷工匠的智慧。以克拉克瓷、纹章瓷为代表的瓷器种类,通过东印度公司的海上贸易运输到世界各地,展示了中国先进的制瓷技术和高朝的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走向西方的一个特殊符号。

 

【1】江建新主编,《瓷器改变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70页。

【2】南京市博物馆、宁波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编,《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和贸易瓷器》,齐东方,《风帆贸易与文化交流》,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第24页。

【3】冯先铭.冯小琦.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明清瓷器.江西文物.1990(2)。

【4】蓝浦:《景德镇陶录》(杨家骆主编: 《陶瓷谱录》上册, 台北: 世界书局1962年 卷2. 第75页。

【5】方婷婷,《明代景德镇克拉克瓷碗的研究》,硕士论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年5月。

【6】彭明瀚,《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明清景德镇瓷器外销欧美》,《南方文物》2011年第三期。

【7】【美】马士著、区宗华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 2022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2004528号-1